发票上的税额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发票上税额的计算方法和很多因素相关,下面就为您详细解释税额是如何计算的。 首先,要明白几个基本概念。税额就是纳税的金额,税率则是对征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额度。发票一般分为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增值税普通发票,不同的发票类型、不同的业务适用税率也不同。 增值税的计算方式主要分为一般计税方法和简易计税方法。在一般计税方法下,应纳税额是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公式为:应纳税额 = 当期销项税额 - 当期进项税额。其中,销项税额是指纳税人发生应税销售行为时,按照销售额和增值税税率计算并收取的增值税额,公式为:销项税额 = 销售额 × 税率。这里的销售额是指纳税人发生应税销售行为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 比如,一家企业销售一批货物,不含税销售额是10000元,适用的增值税税率是13%,那么它的销项税额就是10000 × 13% = 1300元。如果该企业当期的进项税额是800元,那么当期应纳税额就是1300 - 800 = 500元。 简易计税方法则相对简单,它不涉及进项税额抵扣的问题。应纳税额按照销售额和征收率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 = 销售额 × 征收率。这里的销售额同样是不含税销售额,如果取得的是含税销售额,需要先进行换算,公式为:不含税销售额 = 含税销售额 ÷(1 + 征收率)。 例如,某小规模纳税人提供服务,取得含税销售额51500元,征收率为3%。先换算成不含税销售额,即51500 ÷(1 + 3%) = 50000元,然后计算应纳税额为50000 × 3% = 1500元。 相关法律依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对增值税的计算、征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第四条规定了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第十一条规定了小规模纳税人发生应税销售行为,实行按照销售额和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的简易办法,并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