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次责任双方如何进行赔偿?


在交通事故等涉及主次责任的情形中,赔偿问题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下面来详细为您讲解主次责任双方的赔偿规则。首先,我们要明白“主次责任”这个概念。主次责任是指在事故中,双方对于事故的发生都有过错,但过错程度不同,一方承担主要责任,另一方承担次要责任。一般来说,在司法实践和保险理赔中,主要责任方承担的责任比例通常在70% - 90%之间,次要责任方承担的责任比例在10% - 30%之间。不过具体的比例会根据事故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在赔偿顺序上,通常会先由交强险进行赔偿。交强险是国家强制要求购买的车险,它在责任限额内对受害人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进行赔偿。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规定,交强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责任限额,分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医疗费用赔偿限额、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以及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赔偿限额。例如,在有责的情况下,死亡伤残赔偿限额为18万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为1.8万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为2000元。如果交强险的赔偿不足以弥补全部损失,那么超出交强险责任限额的部分,就需要按照双方的责任比例来分担。比如,甲和乙发生交通事故,甲负主要责任,乙负次要责任,双方协商确定甲承担70%的责任,乙承担30%的责任。事故造成乙的损失共计10万元,交强险赔偿了2万元,那么剩下的8万元就由甲承担70%,即5.6万元,乙自己承担30%,即2.4万元。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赔偿规则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如果一方是机动车,另一方是非机动车或者行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总之,主次责任双方的赔偿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按照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来确定赔偿比例和金额。如果在赔偿过程中遇到纠纷,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或者诉讼等方式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