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骗父母钱父母没有偿还能力该如何处理?


如果儿子骗父母钱,而父母没有偿还能力,以下是一些应对办法和涉及的法律知识。 首先,要明确儿子骗钱行为的性质。如果儿子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父母数额较大的钱财,这种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若儿子通过欺骗手法让父母非自愿给钱,父母有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撤销这一民事法律行为。行为被撤销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五条,该行为自始无效。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儿子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归还父母;无法归还或无须归还的,应以货币形式折价补偿。若儿子有过失,要赔偿父母经济损失;双方都有过错,则各自承担相应责任。 一般情况下,任何形式的诈骗都由实施行为的主体本身承担民事赔偿义务,父母并不负有偿债责任。但如果儿子是未成年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父母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方面可以先尝试和儿子沟通,了解他的动机和想法,要求其归还钱财。若沟通无果,父母应及时报警,并收集相关证据,比如转账记录、聊天记录、能证明儿子欺骗行为的证人证言等,积极配合警方调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相关概念: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撤销:是指民事行为具备可撤销的原因时,享有撤销权的人可以通过行使撤销权,使该民事行为的效力归于消灭。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以及八周岁以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未成年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