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界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
最近身边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肇事司机逃逸了,后来伤者不幸去世。现在大家对这是否属于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有争议,想了解下具体该怎么界定,包括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等方面。
展开


要准确界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必须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这是基础前提,具体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要有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也就是说,先得存在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二是行为人必须在行为发生后积极实施逃逸,比如驾车逃离现场、弃车逃跑等;三是行为人逃逸有一定的主观动机,通常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 其次,必须符合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明确解释,即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比如,肇事者肇事后逃离现场,伤者因未能及时被送往医院救治而死亡,就可能符合这一情形。需要注意的是,像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情形,这不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而是可能构成其他更严重的犯罪。 最后,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受害人的死亡必须是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行为造成的。如果受害者的死亡是由其他介入因素独立导致的,且该介入因素并非逃逸行为通常可能引发的,那么就不能认定为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例如,在肇事者逃逸后,伤者被他人故意杀害,这种情况下,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伤者的死亡就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相关法律依据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对“因逃逸致人死亡”作出了相应规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