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判定骗婚?


在法律层面,骗婚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术语,通常是指一方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与他人结婚并骗取财物的行为。从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来看,判定骗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首先是主观故意。骗婚行为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主观故意。也就是说,一方从一开始就打着结婚的幌子,目的就是骗取另一方的财物。例如,一方在相识后不久,就以结婚为诱饵,编造各种理由向对方索要大量钱财,并且这些钱财并非用于双方共同生活或其他合理用途。 其次是行为表现。骗婚者通常会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虚构事实是指编造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比如虚构自己的身份、职业、财产状况等;隐瞒真相则是指故意不告知对方某些重要信息,例如隐瞒自己的债务、疾病、婚姻史等。比如,一方声称自己是高收入人群,但实际上收入极低甚至没有稳定收入;或者隐瞒自己患有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情况。 最后是结果认定。骗婚行为往往会导致另一方遭受财产损失。这里的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的财物损失,如现金、首饰、房产等,也包括因结婚而产生的间接损失,如为筹备婚礼支付的费用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四条规定,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如果被认定为骗婚,受欺诈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返还财产,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如果骗婚行为涉及金额较大,还可能构成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