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如何认定?


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认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简单来说,就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因为过错导致患者人身受到损害,需要承担的赔偿责任。 认定医疗损害赔偿责任,通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第一个方面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主体资格。医疗机构必须是依法取得执业许可的,医务人员也得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比如医生要有医师执业证书,护士要有护士执业证书等。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属于违法行为。如果在这样不合法的机构就医受到损害,责任认定相对会比较明确。 第二个关键方面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情况。故意很好理解,就是医务人员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患者造成损害,还故意为之。而过失则是医务人员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损害后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然预见了但轻信能够避免。例如,医生在手术前没有仔细核对患者的信息,导致手术部位错误,这就是典型的过失行为。《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个方面是患者受到了损害后果。这种损害后果包括身体上的伤害,如伤残、死亡等,也包括精神上的痛苦。比如患者因为医疗事故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这就属于身体上的损害;而因为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和惊吓,导致患者出现精神抑郁等情况,就属于精神损害。 最后一个方面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错行为与患者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患者的损害后果是由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错行为直接导致的。如果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医疗机构就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比如患者本身就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即使医生的治疗没有过错,患者最终还是因为基础疾病恶化去世,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认定医疗机构有赔偿责任。 在实际认定医疗损害赔偿责任时,一般需要通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来确定。这些鉴定会综合考虑上述各个方面的因素,为责任认定提供科学依据。患者在遭遇医疗损害时,可以通过与医疗机构协商、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