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合同要怎样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呢?


在签订合同过程中,确保合同的有效性是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前提。下面从几个关键方面来介绍如何确保合同有效。 首先,合同当事人应当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签订合同的双方必须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并且能够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也应当在其经营范围内从事相关活动。如果当事人不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可能会导致合同效力待定或者无效。 其次,合同的内容必须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这要求双方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不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等情形。欺诈是指一方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胁迫是指一方以给对方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的表示;重大误解是指一方因自己的过错而对合同的内容等发生误解,订立了合同。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再者,合同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经济秩序而制定的,当事人必须遵守。公序良俗是指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包括社会公德、商业道德等。如果合同内容违反了这些规定,合同将被认定为无效。例如,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等都是无效的。 此外,合同的形式也需要符合法律规定。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法律规定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例如建设工程合同、技术开发合同等。如果未按照规定采用书面形式,可能会影响合同的效力。 最后,为了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在签订合同前,双方应当仔细审查合同条款,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可以寻求专业法律人士的帮助,对合同进行审核和修改。在签订合同时,要确保合同的各项条款清晰、明确,避免产生歧义。同时,要注意保存好合同的相关证据,以备日后可能出现的纠纷。总之,只有从多个方面严格把关,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合同的有效性,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