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究刑事责任是如何处理的?


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理是一个严谨且有明确流程的过程,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立案。这是刑事诉讼的起始阶段,当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接到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后,会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就会决定立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接着是侦查。立案之后,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会展开侦查工作,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侦查手段包括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查封、扣押物证、书证、鉴定等。在侦查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并且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 然后是审查起诉。侦查终结后,案件会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会对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判断犯罪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最后是审判。如果人民检察院决定提起公诉,案件就会进入审判阶段。人民法院会根据事实和法律,对被告人是否有罪、应否处刑以及处以何种刑罚作出判决。审判过程包括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宣判等环节。一审判决后,如果被告人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进入二审程序。二审判决为终审判决。 综上所述,追究刑事责任是一个包含多个环节、相互衔接的法律程序,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要求,以确保司法的公正和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