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该怎么处理?


医疗纠纷指的是在医疗过程中,患者和医疗机构之间就医疗服务的质量、效果、费用等方面产生的争议。当遇到医疗纠纷时,可按以下方式处理: 首先是与医疗机构协商解决。这是最直接的方式,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先和医院的相关部门,比如医务科、医患关系办公室等进行沟通,把自己的诉求和疑问说清楚。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争议的问题进行协商,尝试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解决问题比较快,成本也相对较低。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医患双方选择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应当在专门场所协商,不得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协商解决医疗纠纷应当坚持自愿、合法、平等的原则,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尊重客观事实。 若协商不成,可申请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独立于医患双方的第三方组织,他们有专业的调解员,能够公正、客观地分析纠纷的原因和责任。患者可以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由调解委员会组织医患双方进行调解。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要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经医患双方签字或者盖章,人民调解员签字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后生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一条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作出了明确规定。 也可以向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提出行政调解。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是医疗机构的上级管理部门,有权力和职责对医疗纠纷进行调解处理。患者可以向当地的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提交书面申请,说明纠纷的情况和自己的诉求。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纠纷进行调查和调解。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二条,医患双方经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调解达成一致的,应当签署调解协议书。 如果上述途径都无法解决纠纷,还可以通过诉讼途径解决。患者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由法院对医疗纠纷进行审理和判决。在诉讼过程中,需要进行证据的收集和质证,可能还需要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等程序。法院会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公正的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规则,是解决医疗纠纷诉讼的法律依据。 总之,处理医疗纠纷有多种途径,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