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怎样认定诈骗行为?


在探讨虚拟货币如何认定诈骗行为之前,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诈骗。诈骗在法律上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欺骗手段让别人把钱给骗子。 对于虚拟货币领域的诈骗行为认定,关键在于判断是否存在欺诈的手段和非法占有的目的。从欺诈手段来讲,常见的有虚构项目前景。比如,骗子声称自己的虚拟货币项目是与某知名企业合作开发,或者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能在短期内实现币值大幅增长,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这些情况。这就是用虚假的事实来吸引投资者投入资金。 还有隐瞒关键信息。例如,不告知投资者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存在的技术漏洞、经营风险,或者故意隐瞒项目方已经准备跑路的情况。让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 非法占有目的也是认定的重要因素。如果项目方在募集到资金后,并没有将资金用于虚拟货币项目的开发和运营,而是用于个人挥霍、转移资产等,这就表明他们有非法占有的意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虚拟货币诈骗案件中,数额的认定通常依据投资者实际损失的资金数额。司法机关会通过调查资金流向、交易记录等方式来确定具体数额。 此外,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这也为打击虚拟货币诈骗行为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支持。当遇到虚拟货币诈骗时,投资者要及时收集证据,如聊天记录、交易记录、转账凭证等,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