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证明司机构成肇事逃逸罪?


要证明司机肇事逃逸罪,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肇事逃逸。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 从客观方面看,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比如,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司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司机认为自己无责任而驾车驶离;有酒后、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却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又返回;虽送伤者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送伤者到医院后,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信息后离开;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离开现场且不承认发生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发生了事故;经协商赔偿费用不足或未经协商,未留真实信息且强行离开现场 。这些情况都可能被认定为肇事逃逸的客观行为。 从主观方面来说,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如果能证明司机离开现场是出于这种主观故意,对认定肇事逃逸罪很关键。 另外,逃逸行为并不局限于“逃离事故现场”。例如将伤者送到医院后,或者在等待交警部门处理时畏罪逃跑,同样属于逃逸行为。 法律依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说明如果能证明司机肇事逃逸,将面临相应的刑事处罚。 在实际收集证据证明时,可以寻找现场的监控录像,看是否记录下司机离开现场的情况;寻找目击证人,让他们提供有关司机离开现场时的状况、是否有不正常表现等证言;收集司机与事故相关的通讯记录、聊天记录等,看是否能从中发现其逃避责任的意图等。 相关概念: 交通肇事逃逸: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 肇事逃逸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所涉及的犯罪行为。 主观故意: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客观行为: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具体实施的行为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