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中如何对合同进行审查?


在实务中,合同审查是保障合同合法、有效、公平以及可执行性的重要环节。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为您详细介绍合同审查的要点。 首先是主体资格审查。合同主体是否具备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资格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自然人而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也就是说,年满18周岁且精神状况正常的自然人,或者16周岁以上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具备签订合同的主体资格。对于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要审查其是否依法成立,是否具备相应的经营范围。比如一家贸易公司,如果合同涉及的业务超出了其营业执照上登记的经营范围,可能会影响合同的效力。 其次是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审查。合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例如,《民法典》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所以,合同中不能存在违法的条款,像约定买卖毒品等违法交易的合同是无效的。同时,合同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比如一些违背社会道德风尚、损害公共利益的合同约定也是不被法律认可的。 再者是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审查。一份完整的合同应包含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主要条款。以买卖合同为例,要明确货物的名称、规格、数量、价格、交货时间和地点、付款方式等内容,避免因条款缺失导致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纠纷。 另外,合同的公平性审查也不容忽视。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对等。如果合同存在显失公平的条款,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比如一方在合同中承担了过重的义务,而另一方却享有过多的权利,这种情况就可能被认定为显失公平。 最后是合同的文字表述审查。合同的语言应当准确、清晰、无歧义。避免使用模糊、容易引起误解的词汇和语句。例如,“尽快交货”这种表述就比较模糊,最好明确具体的交货日期或者期限。这样可以减少合同履行过程中因理解不一致而产生的争议。 总之,合同审查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考量,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可执行性,保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