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医疗事故后如何起诉对方?


当发生医疗事故后要起诉对方,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要求进行。首先,要明确的是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患者有权利依法提起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一步是收集证据。证据是诉讼的关键,主要包括病历资料,这是反映医疗过程的重要文件,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此外,还有相关的检查报告、证人证言等。这些证据能帮助证明医疗事故的发生以及医疗机构的过错。 第二步是确定管辖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在医疗事故诉讼中,侵权行为地通常就是医疗机构所在地,患者可以选择向该地区的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步是撰写起诉状。起诉状要明确原告(患者)和被告(医疗机构)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还要详细陈述诉讼请求,比如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生活补助费等具体的赔偿项目和金额。同时,要清晰地阐述事实与理由,说明医疗事故发生的经过、医疗机构存在的过错以及该过错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四步是向法院提交起诉材料。将起诉状、证据材料等一并提交给管辖法院,并按照被告人数提供副本。法院会对起诉材料进行审查,如果符合受理条件,会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会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 第五步是参加诉讼。立案后,法院会安排开庭时间。在庭审过程中,患者需要遵守法庭纪律,按照法官的要求进行陈述、举证、质证等诉讼活动。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