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损害该如何起诉?


医疗事故损害起诉,简单说就是患者或家属认为医院的医疗行为有问题,给自己造成了伤害,通过向法院告状来维护权益。以下是具体步骤和相关要点: 首先是起诉前准备: 要收集证据,像病历、检验报告、影像资料等都是证明医疗事故存在的关键,要是有见证医疗过程的人,也可以收集他们的证人证言。还要确定诉讼请求,也就是明确要求医疗机构承担什么责任,比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各项损失。 然后是正式起诉流程: 1. 撰写起诉状:要记明当事人基本情况;具体的诉讼请求和所依据的事实、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以及欲证明的事实,证人的姓名和住址。 2. 提交身份证明材料:证明自己身份。 3. 准备证据材料:前面收集的那些证据。 4. 委托诉讼代理:如果自己不太懂法律程序,可以委托律师等专业人士代理。 5. 缴纳诉讼费用:按照法院要求缴纳。 法院受理阶段: 当事人提交起诉书和缴费后,法院会审查起诉材料,在接收到相关材料之日起的七个自然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受理。如果法院决定受理,会向被告发送传票,通知被告做好应诉准备。 审理阶段: 法院会安排开庭审理,明确开庭日期和时间,会提前三日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还会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 。在庭审中,依次展开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法庭调解以及发表最后意见等环节。如果涉及医疗过失行为或伤者身体残疾状况需要鉴定,申请鉴定人要向法院提交详实的鉴定申请,请求法院委托相关权威机构进行专业鉴定。 裁决与后续: 法院会根据案件真实情况,对证据准确认定,并严格依据现行法律法规进行裁定。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后,如果有任一方对判决结果不满,可以在签收判决书之后的十五个自然日内提出上诉。要是双方在这个期限内都没上诉,原审判决书就生效。如果医疗机构不履行判决义务,原告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律依据方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总之,医疗事故损害起诉涉及多个环节和事项,为更好维护自身权益,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