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该如何进行诉讼?


医疗纠纷诉讼是指当医患双方就医疗行为的过程、结果等方面产生争议,无法通过自行协商等方式解决时,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来解决纠纷、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种法律途径。 医疗纠纷诉讼的流程一般如下: 首先是诉讼前准备。可以先找医疗专家咨询,判断医院是否存在过错。若确定存在医疗过错,要及时与医院医务部门沟通,索取诊疗病历,并监督病历封存(包括诊断治疗病历、住院病历、手术赞同书、会诊研讨记录等各类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医务科获取《医疗纠纷投诉表格》的回执文件 。 然后是立案环节。前往医院所在地或被告住所地等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大厅办理立案手续。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要符合一定条件,原告需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要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立案时要提交原告的身份证明、被告的主体证明、起诉状、医疗病历资料等材料。起诉状需记明原告和被告相关信息、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等事项。 接着是开庭审理。第一次法庭审理主要是确认医患双方的诉讼参与权与实体资格,以及对双方提交的病历资料进行质证审核。经过质证筛选后,相关病历将在首次开庭结束后由法院移交给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进一步的鉴定评估。之后可能还会有再次开庭等环节,最终法院会作出判决。如果对判决结果不服,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上诉。 另外,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定诉讼时效为三年,从患者或者其直系亲属明确得知或者应当意识到自己的健康权益受损之时起计算。超过这个期限未起诉,合法权益可能无法得到法律支持和保障。 相关概念: 诉讼时效: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 管辖权:指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权力或权限。 质证:是指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对当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证据就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以及证明力的有无、大小予以说明和质辩的活动或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