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纠纷有哪些法律问题?


继承纠纷是指在被继承人死亡后,因对其遗产的争执而产生的纠纷。下面为您详细介绍继承纠纷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首先,要明确继承的方式。我国法律规定,继承主要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法定继承是指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和份额进行继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遗嘱继承则是被继承人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数人继承其遗产。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遗嘱的形式包括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等。但每种遗嘱都有其法定的形式要件,例如,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并由遗嘱人、代书人和其他见证人签名,注明年、月、日。 其次,关于继承权的丧失问题。《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条规定,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三)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四)伪造、篡改、隐匿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五)以欺诈、胁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碍被继承人设立、变更或者撤回遗嘱,情节严重。但是,如果继承人有前款第三项至第五项行为,确有悔改表现,被继承人表示宽恕或者事后在遗嘱中将其列为继承人的,该继承人不丧失继承权。 再者,在继承纠纷中,遗产的范围也很关键。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公民的收入、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具有人身专属性的财产,如抚恤金、保险金(指定受益人的)等,并不属于遗产范围。 当发生继承纠纷时,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需要提供相关证据,如遗嘱、亲属关系证明、财产证明等,以支持自己的主张。 总之,处理继承纠纷需要依据法律规定,明确继承方式、继承权的丧失情况、遗产范围等关键问题,并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