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没写具体薪资是否合法,相关规定是怎样的?


在探讨劳动合同没写具体薪资是否合法以及相关规定之前,我们先明确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薪资作为劳动者付出劳动后应得的报酬,是劳动合同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七)社会保险;(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其中明确提到劳动报酬是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这意味着,从法律规定角度来看,劳动合同应当写明具体薪资。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如果劳动合同没写具体薪资,并不必然导致劳动合同无效。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也就是说,即使劳动合同没有明确薪资,劳动者依然可以依据集体合同的标准来确定薪资。若没有集体合同,那么劳动者可以享受同工同酬的待遇,即与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大体相同。 不过,为了避免日后产生纠纷,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要求用人单位明确薪资待遇,并将其写入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拒绝,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如果因为劳动合同中薪资约定不明确而引发争议,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等途径解决。在仲裁或诉讼过程中,劳动者需要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等与薪资相关的事实,以便仲裁机构或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薪资水平。 总之,虽然劳动合同没写具体薪资不必然导致合同无效,但这种情况可能会给劳动者带来一定的风险。劳动者应当增强法律意识,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