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算犯罪吗?


在法律层面,“无中生有”是否构成犯罪,需要依据具体情形来判定。“无中生有”通俗来讲,就是凭空编造事实。而是否构成犯罪,关键在于这种行为是否符合刑法中某些罪名的构成要件。 如果无中生有并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诽谤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这里的“情节严重”,一般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等情况。 若无中生有是为了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就构成诬告陷害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此外,如果无中生有是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能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不过,如果无中生有的行为情节比较轻微,没有达到上述犯罪的程度,虽然不构成犯罪,但仍然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名誉权、荣誉权等相关规定,受害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以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总之,判断“无中生有”是否算犯罪,要结合具体的行为表现、造成的后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