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跑了算诈骗吗?


借钱不还跑了一般不算诈骗,而是属于民事纠纷。但也存在构成诈骗的特殊情况,以下为你详细分析: 首先,从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来看。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具体构成要件包括: - 主体方面:实施诈骗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比如,一个年满16周岁且精神正常的人,或者是依法成立的公司、企业等单位组织。 - 主观方面:行为人主观上要有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也就是说,在借钱的时候,就没打算还钱,而是想把这笔钱据为己有。例如,某人编造自己生病急需手术费的虚假理由向他人借钱,实际上是为了购买奢侈品挥霍,这种情况下就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 - 客体方面: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公私财产。即通过诈骗行为,使他人的财产遭受损失。 - 客观方面:表现为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实施诈骗行为。比如,谎称自己有工厂需要资金周转而借钱,实际上根本没有工厂。 而单纯的借钱不还且逃跑的行为,如果在借款时没有上述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情况,通常只是一种逃避债务的行为,属于民事纠纷。比如,借款人原本是有还款意愿和能力的,但后来因为经营失败、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无力偿还债务,为了躲避债权人的催讨而逃跑,这种情况一般不构成诈骗。 其次,从法律依据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也就是说,只有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才会按照该条款进行定罪处罚。 如果遇到借钱不还跑了的情况,虽然一般不属于诈骗,但债权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 协商:尝试通过与借款人的共同朋友、亲戚等联系,了解借款人的下落和情况,与其沟通协商还款事宜。 - 调解: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调解机构申请调解,由调解机构出面协调双方解决纠纷。 - 仲裁:如果双方在借款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那么可以向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 诉讼: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借款人偿还借款。在诉讼过程中,法院可以采取公告送达等方式通知借款人应诉,如果借款人不出庭,法院可以缺席判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