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死亡赔付有哪些相关法律法规?


工伤死亡赔付涉及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旨在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工伤保险条例》,这是处理工伤认定和赔付的核心法规。根据该条例,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可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其次是《社会保险法》,该法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由用人单位偿还。用人单位不偿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依照本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追偿。 此外,《劳动法》也从宏观层面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它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如果用人单位违反相关规定导致职工工伤死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处理工伤死亡赔付时,家属首先要及时申请工伤认定。用人单位应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认定为工伤死亡后,按照上述法规规定的标准和流程进行赔付。如果与用人单位就赔付问题产生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