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不准许撤诉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我之前起诉了一个民事案件,现在想撤诉,但听说法院可能不准许。我不太清楚在什么情况下法院会不准许我撤诉,想了解一下这方面具体的法律依据有哪些,好让我心里有个底。
展开


在民事诉讼中,撤诉是指原告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后,宣告判决之前,要求撤回其起诉的行为。不过,并不是原告想撤诉,法院就一定会准许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虽然法律条文本身没有明确列举不准许撤诉的具体情形,但在司法实践和相关的司法解释中,有一些情况法院通常是不准许撤诉的。 例如,当原告撤诉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时,法院不会准许撤诉。这是因为法律要保障更广泛层面的利益,不能让个别当事人通过撤诉的方式来逃避责任或者损害其他主体的权益。假设一个涉及环境污染的民事案件,原告和被告私下达成某种协议后原告申请撤诉,但如果撤诉会导致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法院就不会准许。 还有,如果原告撤诉是为了规避法律制裁或者滥用诉讼权利,法院也会不准许。比如原告在诉讼过程中发现对自己不利,为了逃避可能的败诉结果而撤诉,之后又可能重新起诉来拖延时间等情况。这种行为破坏了诉讼的正常秩序,浪费了司法资源,法院是不会支持的。 此外,在某些涉及身份关系的诉讼中,如离婚诉讼,原告撤诉如果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有规避法律的嫌疑,法院也可能不准许。因为身份关系不仅仅涉及当事人双方的利益,还可能涉及家庭、社会的稳定等多方面因素。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