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和构成要件分别是什么?


见义勇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在法律上也有其特定的特征和构成要件。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行为具有利他性。这意味着见义勇为者实施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例如,当看到有人遭遇抢劫,挺身而出制止抢劫者,就是为了保护被抢劫者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其二,行为具有自愿性。见义勇为者是基于自己的意愿主动实施行为,而不是受到他人的强迫或者命令。他们在没有法定或者约定义务的情况下,主动承担起保护他人的责任。其三,行为具有紧急性。通常是在情况紧急、来不及请求有关部门援助的情况下实施的。比如,看到有人溺水,情况十分危急,此时来不及等待专业救援人员,便直接下水救人。 接下来,我们看看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第一,主体是不负法定职责、法定义务的自然人。也就是说,像警察、消防员等本身就有职责在身去实施救援等行为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时的行为一般不属于见义勇为,而普通公民在没有法定救助义务的情况下实施救助才可能构成见义勇为。第二,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使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避免或者减少损害的目的。这要求行为人必须是出于善良的动机去帮助他人,而不是为了谋取私利。例如,为了获得报酬而假装见义勇为的行为就不符合这一要件。第三,客观上实施了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这种行为必须是实际发生的,并且确实起到了保护作用或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损害的扩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些法律条文从不同方面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了保护和规范。 总之,了解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和构成要件,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这一高尚行为,也能在我们遇到类似情况时,知道如何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