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这些单位集体做出了违反法律、危害社会的事情,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我国《刑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了单位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不是所有单位实施的危害行为都构成单位犯罪,必须是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才行。 对于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刑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双罚制”,既处罚单位,又处罚相关责任人员。不过,如果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也可能只处罚个人而不处罚单位,也就是“单罚制”。 在司法实践中,要认定单位犯罪,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犯罪行为必须是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的。比如公司以公司的名义签订合同进行诈骗。其次,犯罪行为是为了单位的利益。如果是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假借单位名义实施犯罪,那就不属于单位犯罪。再者,犯罪行为要体现单位的意志。一般是通过单位的决策程序来体现,像经过董事会决议等。 单位犯罪涉及的罪名众多,在经济犯罪领域较为常见,比如单位行贿罪、单位受贿罪、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等。以单位行贿罪为例,《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规定,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因行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总之,单位犯罪是一个复杂的法律概念,涉及到诸多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中的认定问题。单位和相关人员都应该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避免陷入单位犯罪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