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意思自治的限制是什么?

我在做一些商业合作的决策时,知道意思自治原则很重要,就是双方可以按照自己意愿来约定事情。但我也听说意思自治是有限制的,不太清楚这些限制具体是啥,想了解下在法律层面,意思自治的限制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呢?
展开 view-more
  • #意思自治限制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意思自治是指在民事活动中,民事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通俗来讲,就是大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签合同等。不过,意思自治并不是毫无边界的,它存在一定的限制。 首先,法律规定是对意思自治的重要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意味着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能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相冲突。例如,在买卖合同中,双方不能约定买卖国家禁止交易的物品,像毒品、枪支弹药等。因为这些物品的交易违反了我国《刑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即使双方达成了所谓的“自愿”约定,这种约定也是无效的。 其次,公序良俗原则也限制着意思自治。公序良俗包括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公共秩序是指社会的一般利益,善良风俗是指社会的一般道德观念。如果当事人的约定违背了公序良俗,同样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比如,双方签订的合同内容涉及到鼓励赌博、嫖娼等违反道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该合同就是无效的。因为这种约定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再者,诚实信用原则对意思自治也有约束。《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这要求当事人在进行意思自治时,要诚实守信,不能欺诈、胁迫对方。例如,在签订合同过程中,一方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信息,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此外,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政策也会对意思自治进行限制。在一些特定的民事关系中,如劳动关系、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关系等,为了保护劳动者、消费者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法律会对强势一方的意思自治进行一定的限制。比如,在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不能通过格式条款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否则,该条款是无效的。这是为了平衡双方的利益,防止弱势群体在交易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综上所述,意思自治虽然赋予了民事主体很大的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规定、公序良俗、诚实信用以及保护弱势群体等框架内行使,这样才能保障民事活动的公平、公正和有序进行。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