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鉴定处理程序是什么?
医疗事故鉴定处理程序是在医疗纠纷发生后,确定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以及事故等级等情况的重要步骤。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医疗事故的报告。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
然后是病历资料的封存与启封。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六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由医疗机构保管。
接着是检验和尸体解剖。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 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之后是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
最后是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处理。卫生行政部门收到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出具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后,应当对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鉴定程序进行审核;必要时,可以组织调查,听取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医疗事故争议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协商解决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并附具协议书。医疗事故争议经人民法院调解或者判决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的调解书或者判决书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并附具调解书或者判决书。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9个最新问题
掩饰隐瞒 获利5万多会被判几年?
拘役一般多久可以报警?
浙江十级伤残赔偿金额是多少?
申报生育津贴显示单位银行有误怎么办?
投入产出法下税可以扣吗?
社保养老金代发资金过渡户是什么意思?
农民多少岁可以领养老金?
换护照必须在户口所在地办理吗?
诈骗从犯一般怎么判刑?
百旺金赋密码忘记了该怎么办?
有驾驶证坐大巴该怎么办?
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号是否允许多辆车使用?
民事纠纷从起诉到开庭需要多久?
父母离婚后赡养费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离婚时三个孩子的抚养权具体怎么判?
合同债权如何进行保全?
民事诉讼中法院多久下一次传票,传票送达的方式有哪些?
小额诉讼是否可以缺席判决?
民法典中租赁合同纠纷打官司的期限是多久?
已为您展示了 19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