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相关的法律条例文件有哪些?


在处理医疗纠纷时,有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条例文件可供参考。 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是我国民事法律的基本准则,其中侵权责任编对医疗损害责任有专门规定。在医疗纠纷中,如果患者认为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造成自身损害,就可以依据此编来判断医疗机构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比如,民法典规定医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意味着如果医院在治疗过程中没有达到应有的医疗水平,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等损害后果,患者就有权要求赔偿。 其次是《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该条例是专门针对医疗纠纷制定的行政法规。它详细规定了医疗纠纷的预防措施,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对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提出的咨询、意见和建议,应当耐心解释、说明,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对患者就诊疗行为提出的疑问,应当及时予以核实、自查,并指定有关人员与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沟通,如实说明情况。同时,该条例也规范了医疗纠纷的处理途径,包括双方自愿协商、申请人民调解、申请行政调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 另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主要用于处理医疗事故相关的纠纷。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该条例对医疗事故的分级、鉴定、赔偿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例如,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不同等级的医疗事故赔偿标准也有所不同。 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它从宏观层面保障了公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权益。在医疗纠纷中,如果涉及到医疗机构是否依法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问题,就可以依据这部法律来判断。例如,该法规定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遵守行业规范,恪守医德,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如果医务人员违反这些规定,患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