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骗钱是如何规定的?


在探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骗钱的规定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骗钱行为在法律上通常涉及的概念。骗钱一般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手段获取他人财物,这种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诈骗罪是一种刑事犯罪,其构成有严格的法律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诈骗罪是指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对于未成年人实施诈骗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着重强调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诈骗罪,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该行为,达到犯罪标准的,要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如果是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骗钱行为,虽然不承担诈骗罪的刑事责任,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二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从民事角度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所以,未成年人骗钱给他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其监护人要承担赔偿责任。这意味着,被骗的一方可以要求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返还被骗取的财物。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核心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注重教育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于实施骗钱行为的未成年人,相关部门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矫治措施,如进行法制教育、心理辅导等,以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总之,在处理未成年人骗钱问题时,要综合考虑刑事、民事等多方面的法律规定,既要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