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买卖金额达到多少才违法?


在探讨未成年人买卖金额达到多少算违法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几个关键的法律概念。首先是“民事行为能力”,它指的是一个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我国法律根据年龄和精神状况等因素,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 对于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条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这意味着,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进行的买卖行为,不管金额多少,都是无效的。因为他们年龄太小,还不具备独立进行交易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而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对于与他们年龄、智力相适应的买卖行为,是有效的。但对于超出其年龄、智力范围的买卖行为,则需要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认才有效。然而,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个具体的金额标准来判定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这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比如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家庭经济状况、买卖物品的性质和用途等。例如,一个12岁的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支普通的钢笔,这通常可以认为是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行为;但如果他用大量金钱购买了一台昂贵的电脑,就可能超出了其能力范围。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类未成年人进行的买卖行为,和成年人一样具有法律效力,不存在因年龄导致买卖行为无效或效力待定的问题。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买卖是否违法不能单纯以金额来判断,而是要根据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以及买卖行为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等情况综合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