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内夫妻财产约定有哪些注意事项?


婚内夫妻财产约定是指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各自的财产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等事项进行约定的法律行为。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婚内夫妻财产约定的注意事项。 首先,约定的主体必须是合法夫妻。也就是说,双方必须是经过合法登记结婚的夫妻,才能进行婚内财产约定。这是进行财产约定的基本前提,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同居关系等不适用该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 其次,约定的内容必须合法。约定的财产范围应当是夫妻双方合法拥有的财产,不能对国家、集体或他人的财产进行约定。例如,不能将夫妻一方非法所得的财产纳入约定范围。同时,约定的内容也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能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比如,不能通过约定逃避债务等。 再者,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虽然口头约定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被认可,但为了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时难以举证,最好采用书面形式。书面约定可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约定具有更强的证明力。书面协议中应明确约定财产的范围、归属、管理等具体内容,语言表达要清晰、准确,避免产生歧义。 另外,关于是否需要公证的问题。公证并非婚内财产约定生效的必要条件。只要双方自愿签订,且内容合法,约定自签订之日起就具有法律效力。但是,经过公证的财产约定,其证明力更强。公证机构会对协议的内容进行审查,确保其符合法律规定,在发生纠纷时,经过公证的协议可以作为更有力的证据。 最后,婚内财产约定最好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双方应当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约定,任何一方不得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迫使对方签订协议。如果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该约定。 总之,婚内夫妻财产约定对于明确夫妻双方的财产权益、避免日后纠纷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约定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确保约定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真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