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要责任划分比例是3:7还是4:6?
我出了交通事故,交警判定我负次要责任。我不太清楚在赔偿的时候,次要责任和主要责任的承担比例到底是3:7还是4:6,想知道法律上是怎么规定这种责任比例划分的。
展开


在法律中,关于次要责任是按照3:7还是4:6的比例划分,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况。 首先,在民事侵权领域,对于责任比例的划分,通常遵循公平和过错相适应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次要责任的具体比例,但在司法实践中,会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来确定责任分担。 在交通事故中,责任比例的划分相对有较为明确的参考。如果双方都是机动车,一般情况下次要责任承担30%的赔偿责任,主要责任承担70%的赔偿责任。这是因为双方都具有相同的交通参与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按照这种比例划分比较公平合理。比如,甲、乙两车发生碰撞事故,甲负主要责任,乙负次要责任,双方的车辆损失和人员伤亡损失总计10万元,那么通常乙要承担3万元的赔偿责任,甲承担7万元的赔偿责任。 然而,如果一方是机动车,另一方是非机动车或者行人,考虑到非机动车和行人在交通中的相对弱势地位,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次要责任的比例可能会提高到40%,主要责任承担60%。例如,丙驾驶机动车与行人丁发生事故,丙负主要责任,丁负次要责任,总损失为20万元,此时丁可能只需要承担40%即8万元的赔偿责任,丙承担12万元。 另外,在其他民事侵权纠纷中,如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产品质量责任纠纷等,次要责任的比例划分会更加灵活,法院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侵权行为的性质、原因力大小、当事人的过错程度等,来确定具体的责任比例,可能是3:7,也可能是4:6,甚至是其他比例。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