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需要考虑税吗?


在会计和税务处理中,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是否考虑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固定资产初始入账成本的概念。固定资产初始入账成本,就是企业为了取得某项固定资产并使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这些支出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接下来,说说相关的法律依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这里的“相关税费”要分情况来看。 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如果取得的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是可以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的,此时增值税就不计入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例如,企业购买一台设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上注明价款为1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13万元,那么该设备的初始入账成本就是100万元,13万元的增值税可以用于抵扣企业的销项税额。但如果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由于其不能抵扣增值税,所以增值税要计入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还是上面的例子,若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那么这台设备的初始入账成本就是100 + 13 = 113万元。 除了增值税,像进口固定资产缴纳的关税、车辆购置税等,这些税费是需要计入固定资产初始入账成本的。因为这些税费是企业取得固定资产所必须支付的,属于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合理、必要的支出。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是否考虑税,关键在于税种以及企业的纳税身份等因素。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初始入账成本时,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税法的规定进行处理,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