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权转让需要遵循哪些规定?


国有股权转让是指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将国家持有的股权有偿转让给其他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的行为。它是国有资产流动和重组的重要方式,对于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股权转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有条件转让原则,国有股权的转让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促进国有资产优化配置,比如对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股权的转让要严格控制。其次是转让国有股权应以调整投资结构为主要目的,通过股权转让,引导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在国有股权转让过程中,需要履行一系列的审批程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所出资企业的国有股权转让。其中,转让全部国有股权或者转让部分国有股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这一规定明确了国有股权转让的审批权限,确保国有股权转让符合国家利益和政策导向。 同时,国有股权转让还需要进行评估和审计。转让方应当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评估报告经核准或者备案后,作为确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审计则有助于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为股权转让提供准确的信息。 国有股权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这是为了保证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转让方应当将产权转让公告委托产权交易机构刊登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经济或者金融类报刊和产权交易机构的网站上,公开披露有关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广泛征集受让方。 受让方一般应当具备良好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具有良好的商业信用等条件。在确定受让方后,转让方与受让方应当签订产权转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履行相关义务。 如果违反国有股权转让的相关规定,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在国有股权转让过程中,转让方、受让方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有恶意串通、低价转让国有产权等行为的,将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