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交得多好还是交得少好?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交得多还是交得少好,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本概念。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国家为保障城乡居民老年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它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 从法律依据来看,《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省(区、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最高缴费档次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年缴费额,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如果交得多,好处是明显的。一方面,个人账户养老金会更多。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方式是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交得多,个人账户储存额就多,每个月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就多。另一方面,政府补贴也会相应增加。一般来说,缴费档次越高,政府给予的补贴也越高,这相当于额外的收入。例如,有些地方对于选择最低缴费档次的,政府补贴可能只有30元,而选择较高缴费档次的,政府补贴可能达到几百元。 然而,交得多也意味着当下的经济压力会更大。如果个人经济条件有限,过高的缴费可能会影响到日常生活。而交得少,当下的经济压力较小,能够保证生活的正常运转。但是,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相对也会较少,可能无法满足较高的生活需求。 所以,交得多还是交得少,要根据个人的经济状况来决定。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建议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这样在退休后可以获得更丰厚的养老金待遇;如果经济条件一般,也可以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先保障参保,以后经济条件改善了再提高缴费档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