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执勤执法十不准规定是什么?


交警执勤执法“十不准”规定是为了规范交警的执法行为,保障执法的公正、文明和合法而制定的。以下为你详细介绍这些规定: 一是不准私自处理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案件。这意味着交警不能私下解决这些案件,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定来处理。比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处理交通违法和事故的流程,私自处理会破坏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是为了防止个别交警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平的处理。 二是不准违法暂扣车辆、证件。交警暂扣车辆和证件必须有法定的理由和依据。依据《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只有在符合特定情形时,如车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驾驶人无证驾驶等,交警才可以依法暂扣。这一规定保障了公民的合法财产权益,避免交警随意扣押车辆和证件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是不准为非执法主体人员开具执法法律文书。执法法律文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只有具备执法资格的交警才能开具。非执法主体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法律培训和考核,不具备开具法律文书的能力和资格。如果允许非执法主体人员开具,可能会导致法律文书的不规范和错误,影响执法的严肃性和合法性。 四是不准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这是对交警廉洁自律的基本要求。《公务员法》等法律对公职人员的廉洁从政有明确规定,交警作为公职人员,不能凭借自己的职务权力接受当事人的财物或其他利益。吃、拿、卡、要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交警队伍的形象,也会影响执法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五是不准参与经营停车场、收费厕所等营利性活动。交警的主要职责是维护交通秩序和执法,如果参与营利性活动,就可能会产生利益冲突,影响其公正执法。这一规定有助于保证交警能够专注于本职工作,避免因经济利益而影响执法的公正性。 六是不准在工作时间饮酒。饮酒会影响人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交警在工作时间饮酒会对执法工作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明确禁止公安民警在工作时间饮酒,这是保障执法安全和有效性的重要规定。 七是不准酒后驾驶机动车。酒后驾驶机动车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交警作为执法者,更应该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酒后驾驶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交警酒后驾驶不仅违反了交通法规,也违背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 八是不准着警服在公共场所饮酒。着警服代表着警察的身份和形象,在公共场所饮酒会给公众造成不良影响。这一规定有助于维护交警队伍的良好形象,增强公众对交警的信任和尊重。 九是不准在执行公务时吸烟、吃东西、接打手机。在执行公务时,交警需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专注度,吸烟、吃东西、接打手机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执法的效率和质量。这也是为了确保执法过程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十是不准对群众耍态度、故意刁难。交警在执法过程中应该文明执法、热情服务,尊重群众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要求公安民警在工作中要文明礼貌、热情周到。耍态度、故意刁难群众的行为不仅违反了职业纪律,也会引发群众的不满和反感,影响警民关系。 总之,交警执勤执法“十不准”规定是对交警执法行为的严格规范,有助于保障交通执法的公正、文明和合法,维护交警队伍的良好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