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是什么?


我国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从法律的制定主体和效力层级来看,我国法律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效力仅次于宪法。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是我国民事领域的基本法律,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民事关系,如合同、婚姻、继承等进行了全面规范。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是为了执行法律的规定或者实现行政管理的需要。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它是为了更好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而制定的具体规定。 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其目的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进行细化和补充。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的。这些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 我国法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方面。它规范人们的行为,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指引人们的行为方向,使人们的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预测人们行为的法律后果;教育人们遵守法律;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强制制裁,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正常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