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犯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罪名,而是一类犯罪的统称,它包含了多种不同的罪名,像集资诈骗罪、合同诈骗罪、职务侵占罪等,不同罪名的立案标准也存在差异。下面为你介绍一些常见经济犯罪的立案标准及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是集资诈骗罪。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或者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就应当予以立案追诉。这意味着,如果个人集资诈骗的金额达到10万元,或者单位集资诈骗金额达到50万元,公安机关就会立案处理。简单来说,集资诈骗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集资。 其次是合同诈骗罪。同样依据上述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在商业活动中,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当骗取的财物数额达到2万元时,就构成了合同诈骗罪。 还有职务侵占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规定,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的职务侵占罪中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数额起点,按照本解释关于受贿罪、贪污罪相对应的数额标准规定的二倍、五倍执行。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所以职务侵占数额在6万元以上的,应当立案追诉。职务侵占就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由于经济犯罪包含众多罪名,每个罪名的立案标准依据不同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如果你怀疑自己遭遇了经济犯罪,建议你详细了解具体涉及的罪名,并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以便准确判断是否达到立案标准。同时,在遇到经济纠纷时,要及时收集相关证据,为可能的维权行动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