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中作伪证构成什么?
我正在打一场民事诉讼官司,最近发现对方找了人作伪证,这让我很担心会影响判决结果。我想知道在民事诉讼里作伪证到底构成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这样我也好采取应对措施。
展开


在民事诉讼中作伪证,从法律层面来看,这是一种严重干扰司法秩序的行为。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相关的基本概念。伪证指的是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等在诉讼过程中,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等材料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中就包括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行为。也就是说,在民事诉讼中作伪证,人民法院有权视情节轻重,对作伪证者处以罚款或者拘留。罚款和拘留的具体数额和期限,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如果作伪证的情节相对较轻,没有达到犯罪的程度,主要就是面临罚款和拘留这样的处罚。罚款的金额可能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拘留的期限通常不超过十五日。而如果作伪证的情节严重,可能会构成犯罪。不过,在我国《刑法》中,伪证罪主要是针对刑事诉讼而言的。但在民事诉讼中作伪证,可能会触犯《刑法》中的其他罪名,比如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第二款规定,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犯前两款罪的,从重处罚。这里的帮助当事人伪造证据,就可能涵盖了在民事诉讼中为当事人作伪证的情况。 总之,在民事诉讼中作伪证不仅会对案件的公正审理造成极大的影响,作伪证者自己也会面临法律的制裁。无论是罚款、拘留还是刑事处罚,都是法律为了维护司法公正和诉讼秩序而设立的保障。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