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算是刑事案件?


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国家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如罚金、有期徒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等)的案件。 从犯罪构成来看,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并成为刑事案件,通常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要件。首先是犯罪主体,即实施犯罪行为的自然人和单位。比如一个成年人实施盗窃行为,这个成年人就是犯罪主体。对于单位犯罪,像一些企业为了谋取非法利益进行走私,这个企业就是犯罪主体。 其次是犯罪主观方面,这是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例如,张三为了报复李四,拿着刀去砍李四,希望致李四死亡,这就是直接故意。间接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 再者是犯罪客体,也就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比如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最后是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包括犯罪行为、犯罪结果以及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比如在诈骗罪中,犯罪人实施了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最终导致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这里虚构事实的行为、被害人财产损失的结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就构成了犯罪客观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规定明确了犯罪的定义和范围,是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刑事案件的重要法律依据。总之,判断一个案件是否为刑事案件,需要综合考虑上述犯罪构成的各个要件,并依据刑法的具体规定来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