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医疗纠纷后医生应该怎么做工作?


当发生医疗纠纷时,医生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原则来处理相关工作,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及时报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这意味着医生一旦意识到医疗纠纷的可能性,要第一时间告知科室负责人和医院相关部门,以便医院能够全面了解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其次,保管证据。医生要妥善保管与医疗纠纷相关的各种证据,包括病历、检查报告、医嘱单等。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严禁篡改、隐匿、毁灭或者抢夺病历资料。这些证据对于查明事实真相、明确责任至关重要,医生不能随意更改或丢失这些资料。 再者,积极沟通。医生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保持冷静和专业的态度,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意见。向他们客观、真实地说明医疗过程和实际情况,避免使用刺激性或模糊的语言,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良好的沟通有助于缓解紧张气氛,为解决纠纷创造有利条件。 然后,配合调查。医院或相关部门对医疗纠纷展开调查时,医生要积极配合,如实提供相关信息和情况。这有助于快速查明事实,确定责任归属。如果医生故意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最后,依法处理。根据调查结果,如果属于医疗事故或存在医疗过错,医生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患者提出合理的赔偿要求,要依法进行处理;如果患者的要求不合理,医生要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和医院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