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立案,立案的条件是什么?


立案,简单来说,就是司法机关对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审查,判断是否存在犯罪事实并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然后决定是否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个诉讼活动。可以把它理解成是司法程序的启动按钮,只有按下这个按钮,后续的侦查、审判等环节才会依次展开。 在我国,不同类型的案件,立案条件也有所不同。以刑事案件为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这就意味着,刑事案件立案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犯罪事实,也就是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这是立案的首要条件。比如有人实施了盗窃、抢劫等行为,这些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二是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即犯罪行为达到了一定的严重程度,需要通过刑事诉讼来给予刑罚处罚。如果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根据法律规定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就不会立案。 对于民事案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简单来讲,就是你得和这个案子有直接的关系,要清楚告的是谁,明确自己想要对方做什么或者赔偿多少等具体诉求,并且这个案子是法院能管的,还得去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而行政案件立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四)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也就是说,原告要符合主体资格,要明确告哪个行政机关,有具体的诉求和相应的事实依据,并且案子属于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要去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