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普通地域管辖?
我最近涉及一个民事纠纷,听说打官司有地域管辖的规定,不太明白普通地域管辖是怎么回事。我想知道普通地域管辖到底是什么,它适用于哪些情况,对我的案子有什么影响。
展开


普通地域管辖是民事诉讼中确定案件管辖法院的一种重要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当事人所在地与法院辖区的关系来确定由哪个法院来受理案件。 在我国,普通地域管辖一般遵循“原告就被告”的原则。这意味着在通常情况下,原告要到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去起诉。被告住所地,对于公民而言,就是其户籍所在地;如果公民离开户籍所在地,并且在另一地方连续居住满一年以上的,这个经常居住地就视为住所地。比如张三住在A市,李四住在B市,张三要起诉李四,一般就得去B市的法院起诉。 法律依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不过,“原告就被告”原则也有一些例外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下列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一)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二)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三)对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诉讼;(四)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比如,甲要起诉在国外的配偶乙离婚,这种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甲就可以在自己住所地的法院起诉。 普通地域管辖的规定主要是为了方便当事人进行诉讼,也便于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和执行。理解普通地域管辖,对于当事人正确选择起诉的法院,顺利解决纠纷有着重要的意义。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