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继承的遗产范围包括哪些?


在我国,遗产继承是一个涉及众多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的重要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这意味着遗产必须同时满足“死亡时遗留”和“个人合法”这两个条件。 那么,具体来说,可继承的遗产范围包括哪些呢? 第一类是公民的收入。这涵盖了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获得的经济收益,比如工资、奖金,这是大多数人日常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有从事个体经营的盈利,像开小店、做小生意赚的钱;以及稿费、专利费等知识产权方面的收入。这些收入在公民去世后,都属于可继承的遗产范畴。 第二类是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房屋是人们重要的财产之一,包括自有的住宅、商铺等。储蓄则是公民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这也是很常见的财产形式。生活用品指的是公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品,像家具、家电、衣物等,这些虽然单个价值可能不高,但总体上也构成了遗产的一部分。 第三类是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对于一些从事农业生产或者有相关爱好的公民来说,他们种植的林木,比如果园里的果树、自己种植的用材林等;饲养的牲畜,像牛、羊、猪等;以及家禽,如鸡、鸭、鹅等,在其去世后都可以作为遗产由继承人继承。 第四类是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公民个人收藏的文物,只要来源合法,都可以作为遗产。图书资料则包括公民个人购买、收藏的各种书籍、文献等,无论是用于学习、研究还是个人兴趣爱好,都属于可继承的范围。 第五类是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在现代社会,一些公民可能拥有自己的生产设备、工具等生产资料,比如工厂里的机器设备、农村的农业生产工具等,只要法律允许公民个人拥有,在其去世后都可以作为遗产进行继承。 第六类是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著作权和专利权都包含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两部分。其中,财产权利部分,比如因作品出版获得的稿费、因专利实施获得的许可费等,在法律规定的保护期限内,公民去世后可以由其继承人继承。 需要注意的是,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比如某些具有人身专属性的财产权利,像特定身份的津贴、抚恤金等,一般是不能作为遗产继承的。总之,在处理遗产继承问题时,要准确把握法律规定的遗产范围,以确保继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