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偷盗行为会受到什么惩罚?


未成年人的偷盗行为的处罚情况,要依据其年龄和具体情节而定。 首先,根据《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如果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盗窃行为,达到盗窃罪的标准,比如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或者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一般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百元至二千元以上,具体数额标准各地有差异 ),就会构成盗窃罪,要承担刑事责任。不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例如,正常盗窃罪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但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此罪,就会从轻或减轻处罚。 其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仅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等严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一般情况下盗窃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 另外,如果未成年人所盗窃的物品属于其自身家庭或近亲所有,或者其他亲属明确表示放弃追究责任,那么这种情况下,该未成年人的盗窃行为可视为非犯罪行为。在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盗窃案件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教育为主导的基本原则。对于那些情节相对轻微的盗窃行为,会通过教育、引导等多种手段来加以纠正,例如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责令当事人作出深刻的书面悔过书或者责令其赔偿受害者的经济损失等等。倘若涉案的未成年人是初次触犯法律或者仅仅是偶然为之,并且其行为情节相对轻微,那么还可以考虑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若盗窃行为未能得逞或者中途停止,或者实施盗窃行为的次数未超过三次,虽然其盗窃金额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是只要他能够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并积极退还赃物,同时具备真诚的悔罪表现,那么就可以将其行为视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从而不将其视为犯罪行为。 在民事赔偿方面,如果因未成年人盗窃给被害人造成物质损失,附带民事赔偿责任由监护人承担,未成年人有个人财产的,应当由本人承担,不足部分由监护人予以赔偿。 相关概念: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从轻处罚:是在法定刑以内判处较轻的刑种或较短的刑期。 减轻处罚:是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处刑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