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款人被起诉后还是不还钱该怎么办?


如果欠款人被起诉后还是不还钱,不用太过着急,法律赋予了债权人多种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 首先,要明确申请强制执行的条件。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当法院判决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而债务人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还钱,并且对于债权人来讲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不能超过两年,此时债权人就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这其中,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接着是强制执行流程。法院在接到申请执行书及有关法律文书后,会先审查立案,看该申请执行是否合法适当,有关法律文书是否齐备,内容是否明确,被执行人是否有执行能力等。之后通知履行,即先行通知义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自动履行法定义务,否则将强制执行。然后准备强制执行,填写强制执行证、确定计划和方案,若需要协助执行,会书面通知相关单位和个人。最后实行强制执行,执行人员表明身份,出示执法证件和执行根据,执行结束后,将执行情况书面通知申请执行的机关。 在强制执行方式上,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还能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过这些财产不能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法院决定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时,会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单位必须办理。 另外,如果欠款人有能力偿还却恶意拖欠债务,经多次催讨仍拒不偿还,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比如涉及金额较大、对债权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等情况,可能会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等刑事罪名,面临判刑后果。 相关概念: 强制执行: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发生法律效力文书明确具体的执行内容,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