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属于妨害文物古迹保护的社会管理行为?
我在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生活,周围有很多文物古迹。我想了解一下,在日常生活里,哪些行为是属于妨害文物古迹保护的社会管理行为呢?我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就触犯了相关规定,也想多了解这方面知识,以后能更好地保护身边的文物古迹。
展开


妨害文物古迹保护的社会管理行为指的是违反国家有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对文物古迹的安全、完整和正常管理秩序造成破坏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明确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比如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这是因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是经过科学划定的,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上述活动,很可能会对地下或者地上的文物古迹造成直接破坏。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其工程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也属于妨害行为。建设控制地带是为了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和历史风貌而划定的区域,不按照规定进行建设,就会破坏文物古迹周边的整体氛围和历史感。 此外,刻画、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依照本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文物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刻画、涂污等行为会破坏文物的原有状态和价值。而文物保护单位标志是对文物的一种标识和保护措施,损毁标志也不利于文物的管理和保护。 还有一些行为,如转让或者抵押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或者将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将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或者抵押给外国人的;擅自改变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用途的,这些行为也都在法律禁止范围内,违反了相关规定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