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情况下属于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当这种行为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时,可不必承担刑事责任。
要构成正当防卫,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存在不法侵害。这里的不法侵害是指违法的侵害行为,比如故意的人身攻击、非法的财产抢夺等。如果对方的行为是合法的,像警察依法执行公务,那就不能进行所谓的“防卫”。例如,警察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抓捕,嫌疑人不能以“防卫”为由对抗警察。
其次,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也就是说,侵害行为已经开始且尚未结束。如果在侵害行为还没发生或者已经结束后采取所谓的“防卫”行为,那就不属于正当防卫。比如,甲与乙发生口角,乙威胁要打甲,但还没动手,甲就先把乙打伤,这就不属于正当防卫;再比如,乙已经打完甲后转身离开,甲又追上去把乙打伤,同样也不属于正当防卫。
再次,防卫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防卫人必须是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而实施防卫行为,而不是出于报复等其他非法目的。比如,甲和乙平时就有矛盾,甲故意挑衅乙,等乙动手后,甲再以“防卫”为借口将乙打伤,这种情况就不符合正当防卫的目的条件。
最后,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必要限度是指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在手段、强度 等方面大体相当。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例如,面对一个徒手的轻微攻击,却使用致命武器进行反击,就可能被认定为防卫过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对正当防卫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一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为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正当防卫提供了法律依据。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8个最新问题
外资公司股权转让流程是怎样的?
离婚协议中约定不履行抚养义务是否有效?
法院说被告身份信息不符怎么办?
收益法评估专利技术价值是否要扣除所得税?
立了一等功的人犯罪会坐牢吗?
相邻权纠纷是否有诉讼时效?
退休了社保没交完是否可以补缴?
不小心走到非机动车道然后右转了会怎样,该怎么办?
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是否分为警告、罚款、行政拘留?
孩子的无房证明要怎么开具?
固定资产销售增值税如何申报?
赠与夫妻共同财产无效该怎么办理?
广东离婚协议书什么时候生效?
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如何认定?
儿童没有出生证明可以办理临时身份证吗?
保险理赔的近因原则是指什么?
工伤死亡赔偿金该如何分配?
关税调整规定出台释放保护稀缺资源信号意味着什么?
已为您展示了 18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