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结余等于资产减负债?
我在处理一些财务和法律相关事务时,看到资料里说结余等于资产减负债,不太理解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从法律角度是怎么解释这种计算方式的,它有什么法律依据或者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希望能得到专业解答。
展开


在财务和法律的语境中,“结余”通常指的是特定主体在一定时期内财务状况的最终结果。简单来说,结余就是在扣除了所有债务后所剩余的财产。 从法律层面看,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资产”和“负债”的概念。资产,是指由特定主体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其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其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比如企业的厂房、设备,个人的房产、存款等都属于资产。而负债则是指特定主体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该主体的现时义务。像企业的银行贷款、应付账款,个人的信用卡欠款等都是负债。 为什么结余等于资产减负债呢?这其实基于会计恒等式的原理,虽然它更多体现在会计操作层面,但也受到法律的规范和认可。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其中会计恒等式“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这里的所有者权益类似于结余概念)”是会计核算的基础。从这个等式可以推导出“所有者权益(结余) = 资产 - 负债”。 打个比方,假如你拥有一套价值100万的房子(资产),但你为了买这套房子向银行贷款了60万(负债),那么你的结余(相当于你的实际净资产)就是100万减去60万,等于40万。这40万就是你在扣除负债后真正拥有的财产价值。所以,结余等于资产减负债,这一计算方式不仅是财务上的基本规则,也在法律保障的会计核算体系中有其重要地位。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