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诉前调解?


诉前调解是指在诉讼程序开始之前,由中立的第三方介入,协助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协商,以达成和解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优势。 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看,诉前调解能为当事人节省时间和精力。在诉讼程序中,从立案到最终判决,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涉及诸多环节。而诉前调解程序相对简便、灵活,能更快地解决纠纷,让当事人从纠纷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比如在一些简单的合同纠纷中,通过诉前调解,双方可能在几周内就达成和解,而如果走诉讼程序,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在经济成本方面,诉前调解也能为当事人节省开支。诉讼过程中,当事人需要支付诉讼费、律师费等费用,随着案件的进展,这些费用可能会不断增加。而诉前调解通常不需要支付高额的费用,即使需要支付一定的调解费用,也远远低于诉讼成本。这对于一些争议金额较小的案件来说,无疑减轻了当事人的经济负担。 从维护当事人关系的角度来说,诉前调解有助于保持当事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诉讼往往会使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双方关系破裂。而诉前调解是在一种相对平和的氛围中进行的,双方可以通过沟通和协商,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诉求和立场,从而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一些商业合作伙伴、亲属、邻居等关系的当事人来说,更有利于维护彼此之间的关系,避免因纠纷而彻底决裂。 从司法资源的角度看,诉前调解可以有效缓解法院的案件压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纠纷不断增加,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也日益增多,导致司法资源紧张。通过诉前调解,可以将一部分纠纷化解在诉讼程序之前,减少进入法院的案件数量,使法院能够将有限的司法资源集中用于处理更为复杂、重大的案件,提高司法效率和审判质量。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这为诉前调解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体现了国家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视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