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满十八岁取保候审会留档案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取保候审这个概念。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简单来说,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不用被关押在看守所,可以在外面等候案件的进一步处理。 关于未满十八岁取保候审是否会留档案的问题,要从多个方面来看。这里涉及到两个关键概念,一个是“案底”,也就是犯罪记录;另一个是“取保候审记录”。 先看犯罪记录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也就是说,如果未满十八岁的人在取保候审之后,最终经法院判决构成犯罪且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其犯罪记录会被封存。这种封存意味着一般情况下,除了特定的司法机关因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依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外,其他人是看不到这个犯罪记录的,对未成年人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影响会大大降低。 再说说取保候审记录。取保候审本身只是一个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并不等同于有罪。如果最终经过侦查、审查起诉,发现犯罪嫌疑人不构成犯罪,或者检察院决定不起诉,或者法院判决无罪,那么严格意义上就不会留下犯罪记录。但是,在司法机关的系统里,会留存取保候审的相关记录,这是为了记录整个案件的办理流程。不过这种记录和犯罪记录不同,它通常不会对当事人产生像犯罪记录那样严重的影响。 从实践角度来看,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是法律所强调的重点。法律之所以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进行封存,就是考虑到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可塑性强,为了给他们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避免因为一次错误而影响一生。所以,即使存在取保候审记录,只要最终没有被认定为犯罪,一般也不会对未成年人今后的正常生活造成太大阻碍。例如,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用人单位和学校通常更关注当事人是否有犯罪记录,而不是取保候审记录。 综上所述,未满十八岁取保候审是否留档案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最终没有被认定犯罪,可能只会留下取保候审的程序性记录;如果被认定犯罪且符合条件,犯罪记录会被封存。法律在这方面充分考虑了未成年人的特点和权益保护,尽量减少对他们未来的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