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打击经济犯罪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经济犯罪立案程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下将详细阐述检察机关如何把握好立案程序。
严格把握立案审查的期限和执法告知事项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在受理经济犯罪案件线索后,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立案审查工作。例如,对于一些紧急、重大的经济犯罪案件,应当迅速审查,及时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以避免贻误战机,导致犯罪嫌疑人转移财产、毁灭证据等情况的发生。 在执法告知方面,检察机关应当向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等明确告知案件的受理情况、审查进度以及相关的权利义务等。例如,在受理一起涉嫌非法集资的案件中,检察机关在接到报案后,应当及时告知报案人案件已经受理,正在进行审查,并告知报案人需要配合调查的相关事项。
严格把握立案审查的手段
- 一般秘密进行原则:立案审查通常应该秘密进行,以防止打草惊蛇,影响案件的进一步侦查。例如,在审查一起涉嫌商业贿赂的案件时,检察机关在初期调查阶段应当尽量避免引起犯罪嫌疑人的警觉,秘密收集相关证据。
- 合法调查措施:虽然规定中对于立案审查阶段可以采取的手段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可以请有关单位协助调查,或者依照规定的程序采取必要的调查措施。不过,对于四项禁止性的措施予以了明确表述,即不得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查封、扣押和冻结。在实践中,如在调查一起涉嫌合同诈骗的案件时,检察机关可以向相关银行查询犯罪嫌疑人的账户信息,但不能直接冻结其账户。
- 特定措施需征得同意:在立案审查阶段,还可以采用询问、查询、鉴定、调取证据四项措施。但需要注意的是,如确需询问被控告、举报对象或向其调取证据的,必须征得对方“同意”,并通过笔录形式加以固定。例如,在调查一起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案件中,检察机关如果需要询问被举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必须先征得其同意,并制作询问笔录。
正确把握立案侦查的时机
- 有基本犯罪事实且可能获取重要证据:当有基本材料可以表明“认为存在某一笔或某一次或某一人的犯罪事实”,且通过立案侦查可能进一步获取重要证据时,应当及时立案。例如,在调查一起涉嫌金融诈骗的案件中,检察机关已经掌握了部分犯罪嫌疑人实施诈骗的基本线索,并且通过进一步侦查有可能获取更多关键证据,如银行转账记录、证人证言等,此时就应当果断立案侦查。
- 及时立案有利于扩大战果打击犯罪:及时立案有利于进一步迅速扩大战果,有效打击犯罪。比如在一系列关联的经济犯罪案件中,如果检察机关对其中一起案件及时立案侦查,通过深挖细查,可能会发现其他相关的犯罪线索和犯罪嫌疑人,从而实现对整个犯罪网络的打击。
- 避免不良后果发生:如不及时立案将可能造成影响社会稳定事件发生或导致被控告、举报对象进行社会危险活动以及对证据、涉案财物等产生不良后果。例如,在一些涉及非法集资的案件中,如果不及时立案,犯罪嫌疑人可能会继续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导致更多的群众遭受财产损失,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 期限内无法作出不予立案决定:在规定的最长期限内仍不能获得作出不予立案决定的证据条件的,应予立案侦查。这是为了防止案件久拖不决,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正确应对立案审查中遇到的紧急情况
在立案审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紧急情况,如犯罪嫌疑人可能逃跑、毁灭证据等。检察机关应当具备应对这些紧急情况的能力,妥善地予以处理和化解。例如,在审查一起涉嫌走私的案件时,检察机关得知犯罪嫌疑人准备将涉案货物转移出境,此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通知海关等相关部门进行拦截,防止证据灭失。
实用法律建议
- 加强培训与学习: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加强对经济犯罪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准确把握立案程序和标准。
- 完善协作机制:加强与公安机关、法院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工作机制,形成打击经济犯罪的合力。
- 强化证据意识:在立案审查和侦查过程中,要注重证据的收集和固定,确保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为案件的顺利办理奠定坚实的基础。